中文 | English
  站內搜索:  
我在金橋
文化理念
成長月刊
我在金橋
美文欣賞
客戶服務  
電話:4006585901
傳真:0510-86409618
郵編:214431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企業文化 -- 我在金橋   
走出洞穴
 發布時間: 2020-07-02  瀏覽量:   
 

走出洞穴

倪春磊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蘇格拉底之口訴說了這么一個經典的比喻:有這么一群人,從小就住在一個地下室式的洞穴里,他們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身,只能看見洞穴的后壁。在他們背后稍微高一些的地方有東西在燃燒發著光芒。在火光和這些被囚禁者之間,在洞外上面有一條路。沿著路邊已筑有一帶矮墻。矮墻的作用像傀儡戲演員在自己觀眾之間設的一道屏障。有一些人拿著各種器物舉過墻頭,從墻后面走過,還有些舉著木料、石料或者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獸。而這些走過的人,有些人在說話,有些人不在說話。
   在蘇格拉底和格勞孔的對話中逐漸揭示了一個人類自身所面臨的相當嚴峻的問題。我們不難想象,這些被囚禁的人只能看到墻壁上影像,他們便很自然地認為那些影像就是真實的存在。其實柏拉圖的比喻揭示了一般人類處境中人的認識的局限性,就是總為事物的表象所蒙蔽而看不到真相的人類知識處境。柏拉圖強調,那些囚徒是一些和我們一樣的人,這就說明了這一現象的普適性。
   為了克服這一局限性,必然要經歷一段嚴峻的考驗,必然要實現"靈魂的轉向"。而要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真實的世界,必然是要經歷一段艱苦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最關鍵的部分便是轉身。看破表面現象,形成新的價值體系。
   拋棄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看這則比喻,它不僅給予了人類一個重要的警示,也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手段。我們不以"現象世界"與"理念世界"來區分人類認識層次的不同,單就表象與真相來區分。馬克思主義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應該說的就是同樣一個道理。而要看清本質,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體系,這就是所謂的"至善是永恒的追求"。其中的至善是廣義的,用唯物主義來解釋便是真理。為了實現轉身,首先要對真理保持著純真的心。紀伯倫在名篇《先知--論自知》中說過"你心靈隱秘的涌泉,必須升溢,吟唱著奔向大海; 你無窮深出的寶藏,必須在你目前呈現。 但不要用稱來衡量你未知的珍寶; 也不要用杖竿和響帶去探測你知識的淺深。 因為自我乃是一個無邊的海。不要說我找到了真理,只要說我找到了一條真理。 不要說我找到了靈魂的道路。只要說,我遇見了靈魂在我的道路上行走。"這是懷著一顆求知的心去面對生命的局限性。
知識之于任何人皆為無窮的,孔子也被兩小兒責備說"孰為汝多知乎。"知識對于我們而言是一種強大的載體,知識越是豐富,它對于生命的承載力越是強大,人類對世界現象的認識越是清晰。培根說過"人的威嚴蘊藏在知識之中,因此,人有許多君主的金銀買不到,君主的武力不可征服的內在的東西。除了知識和學問外,世上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們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治和權威。"培根的這段話強調了知識在塑造人類的性格品質等方面存在的重要意義。伴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人類必然會對這種認識的可靠性做出必要的反思。當我們認識到自己被表面想象蒙蔽了雙眼的時候,接下來就是對這一狀態做出反應。而這一反應所呈現的方式就是"轉身"。
   所謂"轉身",一說學習,一說工作,總之就是獲得真相的一種途徑,一種工具。我們可以將這兩種方式統稱為勞動,抑或叫做實踐。這種東西是有技巧可言的,而這種技巧便是仁愛。"我說生命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激勵;一切的激情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一切的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當你仁愛地工作的時候,你便與自己,與人類,與上帝聯系為一。"(紀伯倫《先知--論工作》)假如你對認識真相失去興趣,不對其投入自己的愛心是無法實現"轉身"的,是無法逃出認識的局限性的束縛,從而永遠被表象所迷惑。所謂仁愛地工作,就仿佛你想為自己的愛人編制衣裳,那你必將將心抽成死,織成帛,裁剪成華麗的衣裳。
   一個人唯有將追求真理作為價值標準,并認識到知識的無窮性,然后仁愛地加以實踐,才能實現"轉身",才能看到洞穴外真實的世界!

打印本頁 】【 關閉窗口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友情鏈接:
郵箱登錄 辦公系統  
版權所有©江陰市金橋化工有限公司  蘇ICP備11023322號-1  
技術支持:江陰市領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在线免费观看av